5.销毁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按档案销毁规定销毁。
问: 如何在企业内部开展员工诚信管理?
答:严格地说,诚信是一种社会道德,不具有管理职能特征。所以,职工的诚信道德只能培养,难以“管理”。可以培养职工的诚信道德的途径 有:法制教育—不诚信行为通常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管理;行为示范—企业首先要诚信,企业的管理者要诚信,员工才有可能诚信;精神和物质激 励—鼓励和奖励企业员工的诚信行为,特别是诚信的从业行为。
简而言之,道德培养靠的是言传身教,持之以恒。
问:计划没有变化快,本质原因是什么?
答: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本质原因是:计划是主观的,变化是客观的;计划是对有限过程主观认识的静态表述,而对计划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是一个 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问:做为一名管理人员,自身需要提高哪方面?
答:首先需要关注下述方面:
1.熟知基本管理理论,并掌握一些基本管理技能;
2.从管理自己开始,进行不间断的管理实践和训练;
3.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4.对经济、技术、劳资管理法律法规有基本的了解;
5.具备所管理业务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
6.良好的社会道德素养——诚信、谦虚、礼貌、与人为善;
7.对现代技术的管理应用有基本的了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
8.一定的政治、文学、逻辑和人文知识素养;
管理是一门具有知识结构多元化、复合化特征的边缘科学,间或其实践行为还具有艺术性特征。所以,知识不厌其多。只有还没有学会的,没 有用不上的。
问: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方面的研究对于实践中的管理者有什么意义?
答:如果以社会知名度定义管理者的成功的话,那么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有效,有效的管理者未必成功。所以,这方面研究的共同价值在于如何实现 有效的管理。
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的一步之差是“预见和机遇”,所以,研究成功的管理者的意义在于提升预见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有效的管理者使企业走向成功,所以,研究有效的管理者既是管理需要,也是走向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但是,成功未必意味着管理者最好,因为机遇不可少;最好一定意味着管理者有效,因为有效的结果必然最好。面向有效对于实践中的管理者 应该更为现实、重要。
问:如何提升管理者的思想力?
答:建议从下述方面去探讨和考虑如何提高管理者的“思想力”。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思想的正确性。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所以,“思想力”表述为思维能力可能更易理解。正确思想取决于正确思维方式,理性正确的思维依赖于正确的哲学意识和逻辑。学一些哲学和逻辑学知识,是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基础。
灵活的思维能力,是产生丰富思想的源泉。训练和培养多向、复合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思维灵活。例如使用归纳、演绎、逆向、横向、分解、交叉、跳跃……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
如果说“提升”,质量必然是一个重要指标。“思想的质量”既表现在正确性方面,也表现在深度方面。思想的深度决定思想的价值。有深度的思想以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和深度的专业理解为前提。所以需要丰富文化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思维的空间越大,思维的自由度越高。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也蕴藏于大千世界。开阔眼界,广泛交流。视界宽泛,自然会才思涌动。有所见,才能有所思,有所思,方能最终想得出来的。
管理者的思想是面向实际的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充分和深刻了解,是管理者思考问题的基础。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是管理者的及格分数线,没有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就没有管理者的思想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提高管理者的“思想力”需要从问题开始,以知识为基础,自灵活、正确的思维入门。
问:安全管理有哪些基本原理?
答: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如下:
1.人本原理——人身安全是一切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
2.预防原理——安全管理的原则是预防为先,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而不是处理事故。
3.弹性原理——安全管理需要灵活性与适应性,以满足不同的客观变化需要。
4.强制性原理——安全管理以统一的强制性约束为基础实现。
问:如何处理企业标准化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答:首先标准化与其他管理并不存在矛盾关系。标准是为指定行为或范围建立并由公认机构批准的具有公共约束力的一类秩序和准则规定的文件。 就管理体系而言,标准化则是统一体系行为规则、作业秩序、成果要求的促进管理水平普遍性提高的过程。企业管理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的 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在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中采用和推广使用先进标准,并且通过标准化管理促使企业的管理进步和技术进 步。正所谓,一流的企业出标准,二流的企业出技术,三流的企业出产品。
在企业管理体系系统内引入先进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将会使企业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选择的标准次序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引入标准前,需要慎重评估企业自身条件。采用标准过高,企业实现困难;采用标准过低,达不到提高目的。
问:如何做好现场管理, 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是什么?*
答:无论是产品生产现场还是工程建设现场,或者其他类型的工作现场,现场管理的首要管理工作都是对执规执纪的管理。第一位的是现场劳动安 全管理,然后依次是对工艺技术规程执行的管理,操作规范管理,定置管理,环境及劳动纪律管理等与工作现场相关的所有管理活动。
现场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负责全面落实和执行上述管理规定与规则。其中首要的是现场安全管理,需要特别观注和积极改善现场工作环境,关心现场 工作人员的权益,创造健康、良好的工作氛围。管理者关心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就会关心工作、关心管理。现场管理工作就可能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人人主观能动的参与管理,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被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积极参与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
问: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最终都可归结在什么方面?*
答:安全管理问题大多集中在下述方面:
1.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机制没有业务联系和权责联系。全员安全意识缺乏。
2.安全管理制度不是体系的一部分,经常是孤立、局部、教条的条文,为了有规章而建规章,不是为了安全建规章。
3.对系统安全没有辨识能力,不能完整的认识系统安全问题,导致管理性安全漏洞。
4.不了解现代安全技术与防范措施。安全规章缺乏预见性,操作性、严密性。
5.安全管理人员不懂安全工程,只能按规章制度检查,不懂得从安全工程的角度科学研究安全问题并指导实践。
6.安全管理的观念不是预先、预防性质的。总是出了事故讲安全,不出事故就不管安全。
7.缺乏安全文化教育,全员性的安全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经济责任缺失。
8.没有有效的安全排查、排除工作系统和工作方式。
9.错误的安全成本意识。总是认为安全是花钱,是成本增加的因素,不出事故钱就白花了。其实,不出事故正是说明钱花对了。
安全问题是最复杂的管理问题之一,原因就在于人、机、系统的互相交织。关键在人——建立全员安全意识,其次在科学——建立科学、有效 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最后在于执行——持久坚决的执行安全规章。
问:车辆安全管理要素包括那些?*
答:车辆安全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方面:
1车辆机械安全。
定期检查和更换车辆使用的各种润滑、制动油料和相应配件。主要有:发动机润滑油—机油以及机油滤清器、汽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刹车 油,齿轮油—变速箱、前后桥,发动机冷却液。
经常检查车辆轮胎与刹车系统:主要包括轮胎磨损、轮胎压力、刹车片磨损、刹车盘或鼓的平整情况。
经常检查车辆灯光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包括大灯—近远光,转向指示灯、刹车灯、雾灯、仪表盘等。定期检查安全气囊。
注意车辆异响,不确认异响原因,不贸然上路行驶。
及时维修车辆故障。
2 行车驾驶安全。
严格按交通规则驾驶车辆。
上车前对车辆进行外观观察和必要的环境观察。保障车辆周边安全。
启动车辆前,首先观察倒车镜、后视镜是否处于合适的观察位置。
车辆启动后,先观察仪表盘有无异常信号信息提示。
车辆起步前再次确认车辆周围的安全状况。
行车途中经常通过倒车镜、后视镜做必要的观察。特别是在转弯、超车、并道时要先观察指示,后操作。
注意观察违章行驶车辆,提前避让。
避免在大型车辆后方或者侧面长时间近距离跟行或并行。
不驾驶带病车辆,故障车辆。
长途行车,应随时注意仪表盘指示、检查车辆状况。
3 停车安全。
按停车指示规范停车。
不在行驶途中突然停车。
不在不应该停车的位置停车。如人流集中出入口、学校门前、电力设施近旁、软路肩、水边、沙地等易于发生碰撞和危害的场所。
雨雪天气不在低洼处停车。停车后应确保:手刹处于拉起位置;自动挡车变速杆处于P当位置。坡道长时间无人管理停车应确保:自动挡车变速杆处于P当位置, 手刹处于拉起位置;手动挡车变速杆挂在低速档上,手刹处于拉起位置。
车辆停稳后,目视检察车窗锁闭情况,手动检查车门锁闭情况。
4 车辆使用安全。
仔细阅读车辆说明书及指南,充分了解车辆性能及不安全影响因素。
熟记车辆使用的燃油、润滑油、刹车油规、轮胎等消耗品格型号。
问: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
答:合格的管理人需要:
敬业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操守;
注重社会道德和文化修养;
丰富的管理知识、熟练的管理技能、坚持不懈的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实践;
精通专业技术,具有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能够认识现代技术对专业技术的影响和发展;
谦虚谨慎,与人为善,敢于担当;
能够为人所信任,为人所依靠,给人以安全感,有感召力和凝聚力;
管理自己严于管理他人,言传身教。
问: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要做好哪三个方面的工作?*
答: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做的工作或许不止三个方面。以下建议供参考 :
首先,对信息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总体合理规划,明确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计划。依据规划推进体系建设,保证体系建设有序进行、前后衔接。
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构建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作为信息管理的组织基础;
建设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即规定信息管理作业业务流程、业务标准和管理规章;
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数字化信息采集、分析、共享系统,使信息管理的实质目的—充分发现、挖掘、利用信息—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
规定信息分类储存方式,建设相应的信息存储管理设施,以及信息存储、调用管理体系。
问:霍桑实验的结论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有哪些启示?*
答:尽管霍桑实验的最后结论是富有戏剧性的,但是,对于管理理论可谓是经典的。至少有两点是具有恒久意义的。
1 非正式组织的广泛存在是一种社会关系使然,忽视和不了解这种基于人性和社会关系在企业组织中的必然存在,将导致管理的低效和失败。
2 人不是机器,如果在管理中没有人性的地位,管理的消极和对立因素就永远不可能最大限度的予以消除。管理需要人文关怀。
很显然,认识这些结论的客观条件不仅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还会作为客观规律继续存在。所以,即便是现代管理在思想、组织、方式、方法都 有了很多进步与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仍然无法回避非正式组织和人性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问: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制定战略发展计划?*
答:首先应该注意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组成的应用于信息采集、传递、加工、使用、存储的管理系统。它是一个由人、信息处理设备、通讯技术、信息处理软件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
这样一个系统通常从规划到实施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同时,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设备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软件产品开发都在进步与发展之中,信息管理系统也是经过基础建设之后,逐步投入使用的,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必须跟上这些发展需要,适应系统逐步投入的实际,如果没有一个基于对大方向判断正确、有序实施的中、长期计划,任何时点目标都无法满足一个长期、动态环境下的系统建设和使用需要,更重要的是,还可能由于“短视”导致 系统建设过程中目标逐渐模糊,系统水平越来越落后于现实发展,所以,一个指导长期建设和逐步投入运行的系统战略发展计划几乎是必须的。